“地缘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挑战与可持续路径” 研讨会综述

录入时间:2025-11-17

2025年9月11日,由上海欧洲学会、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地缘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挑战与可持续路径”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成功举行。来自沪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王战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国际社会正经历重大变局,德国作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角色,与中国在推动平等互惠、和谐包容的全球化新格局中具有强大的潜力,此次研讨会对于推动中欧和中德的互相理解、共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郞杰明强调在特朗普 2.0引发的关税战、持续的俄乌冲突背景下,德国对供应链稳定与经济安全的重视日益加强,欧洲各国为加强自身经济韧性不断努力,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明确中德双方在复杂局势下的发展方向,探寻潜在的合作可能性,以携手应对当下及未来的各类挑战。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发言指出,当前全球化进程遭遇显著负面影响,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特朗普2.0等多重因素持续冲击全球贸易体系。在此背景下,此次讨论聚焦于中德双方应如何开展合作,在复杂冲击下共同重塑多边主义;如何把握竞合关系,在应对贸易冲突的同时推动各自产业升级;以及如何携手共建更加稳定、公平、高效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应对当下全球化困境,对于中德实现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具有显著的开拓作用。

一、“特朗普 2.0 时代的贸易政策及中德应对”

会议第一部分的主题为:“特朗普 2.0 时代的贸易政策及中德应对”,由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与会学者针对特朗普2.0时代新的国际贸易范式下中国与德国和欧盟如何有效应对美国日益强化的经济民族主义与交易性外交策略,通过协调政策工具缓冲外部冲击展开了深入探讨

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徐明棋教授以“美国关税战挑战下的欧中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问题”为主题做学术报告,指出特朗普政府对欧盟施加高关税,并要求欧盟作出大规模采购与投资承诺,导致美欧之间达成了不平等协议。这种局面使得欧盟在经济和安全上进一步依赖美国,对中欧关系也造成不利影响。中欧仍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应在共同利益基础上重建互信,推动合作,包括推动中欧自贸协定谈判、设立市场准入协调机制、扩大贸易平衡谈判、加强在绿色转型、AI规范、数字货币监管等领域的合作。

柏林应用技术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法比安·林德纳以“美国海关政策对德国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发言,指出自2019年以来,德国经济陷入停滞,外贸疲软、产业萎缩,其背后既有欧洲整体增长乏力、失去俄罗斯能源供应和中国产业竞争加剧的因素,也有美国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针对挑战,他提出了几项应对思路:一是德国可考虑适度提高关税进行反制;二是通过签订新的贸易协定或强化现有机制来拓展市场;三是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四是提振国内市场,减少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并增加进口与投资,同时提升国防支出。总体而言,德国必须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强化内生增长动力,以减轻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欧洲研究所所长、上海欧洲学会监事杨逢珉就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论,对两位学者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选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紧扣特朗普关税政策这一重大国际经济变量,并以清晰的分析框架展现了关税对中欧合作的冲击与应对路径,兼顾经济与地缘政治因素,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在讨论环节中,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少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伍慧萍等学者就欧盟多边贸易体系、德国和欧洲的产业空心化趋势,以及欧盟在特朗普关税战中的应对策略展开提问,由维尔茨堡大学中国商业与经济学教授多丽丝·菲舍尔和柏林应用技术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法比安·林德纳回答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中欧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上仍具共识,虽然地缘政治紧张和俄乌冲突加剧了欧洲内部的不确定性,但从整体上看,中欧双方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在贸易、投资和技术领域仍有较大互利共赢的潜力。

二、“中国和德国在动荡的全球贸易体系中摸索前行”

会议第二部分的主题为:“中国和德国在动荡的全球贸易体系中摸索前行”,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余建华主持。与会学者针对中德两国既有的增长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实现与重构中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性兼容等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

维尔茨堡大学中国商业与经济学教授多丽丝·菲舍尔以“德国对世界经济变化以及新世界(经济)秩序的观点”为主题进行了报告演讲,她指出中欧之间的经济合作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应对美国政策压力的背景下,双方合作的认知差异不断显现。中国认为欧洲将政治与经济捆绑,欧盟方面也认为中国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忽略了政治层面的影响。因此,双方在经济合作中,尤其是面对美国的压力时,需要更多的互相理解与包容。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就“美国关税战背景下中欧经济合作前景探析”发表演讲,他指出当前中欧经济合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在政策和文化的差异上。中国认为欧盟将经济和政治问题捆绑在一起,导致双方关系复杂化。德国则认为中国在实际操作中更倾向于将政治与经济问题混合,导致目前的复杂局面。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中欧双方需要从各自的角度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主动地对话和调整双方的合作方式,尤其是要减少对彼此文化和制度差异的误解。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就德中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论,她指出目前欧洲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时表现出明显的迟钝和低效。特别是在应对俄乌战争等复杂问题时,欧洲的政策显得不够有力。在一个非常自由和民主的环境下,欧洲各国需要通过冗长的讨论程序来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决策效率低下,进而影响了政策的执行。

在交流讨论环节,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少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枭等学者与德方学者一致认为,中欧的认知差距源于两国在政策制定和文化背景上的不同,这导致了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合作困难。尽管中欧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的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双方对这些利益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安全化趋势加剧背景下的中德经贸关系前景”

会议第三部分的主题为:“安全化趋势加剧背景下的中德经贸关系前景”,由德国巴符州经济与科技合作(南京)有限公司经济代表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就当前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贸易壁垒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中德两国如何构建创新性合作机制,在维护各自核心经济利益的同时,共同开拓具有战略价值的新兴合作领域进行了充分交流。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陈玺以“FDI 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德经贸关系的稳定中发挥缓冲作用”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她指出外国直接投资(FDI)在缓解中德经贸关系的紧张与不确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FDI不仅可以提升东道国的企业生产力,还能促进技术转移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形成投资与贸易的良性循环。陈玺认为,中国对德国的投资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汽车、电池、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尽管德国对外资政策收紧,但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仍然较为稳健。

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博士生莉亚·穆西茨以“先合作后竞争:绿色创新中的战略伙伴关系”为题进行主题报告,她指出由于能源危机和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德国经济在2024年面临负增长。尽管德国经济有所复苏,但整体需求和活动水平仍较低,这加剧了对中国贸易依赖的风险。莉亚·穆西茨认为,尽管中德关系中存在竞争和矛盾,但通过增加绿色投资和合作研发,双方仍能在长期的经济合作中获得共同收益。需要在政策和市场环境上找到新的平衡点,以推动双方合作的发展。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伍慧萍就中德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论,她表示虽然欧洲的现状充满挑战,但通过内在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欧洲仍然有可能在未来加强与中国等国的合作,增强其全球领导力。未来中欧双方需更加注重在互信和多边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务实的合作框架。尤其是在绿色技术、产业升级以及应对全球挑战的合作上进一步增进共识,携手同行。

在讨论环节,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联络活动部主管杨峥臻、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欧洲学会理事胡子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蒋尊泽等中欧学者表示,中欧之间的分歧主要源于双方在政治、经济及全球战略的认知差异。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和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方面,中欧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双方更多的交流和妥协。

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徐明棋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郞杰明在会议总结时表示,中德合作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未来依然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中国希望与整个欧盟保持良好合作,但也认识到与成员国的双边合作同样重要。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仅仅在欧盟层面,成员国的政策也对合作有很大影响。因此,中国在推动与欧盟的合作时,也要加强与德国等国的双边关系。中德之间的合作空间巨大,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多层次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双边互动,期待此次讨论能够为中德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王耀辉、谢润熙整理)